orcss 其他 昆明湖在哪里(颐和园昆明湖景区)

昆明湖在哪里(颐和园昆明湖景区)

很高兴又和各位见面啦,这次我想和你们聊聊昆明湖在哪里(颐和园昆明湖景区);精心为你准备的干货,以及的内容,其实这篇内容对于新手来说还是比较重要的,因为涉及的也比较多,如果你认真看了肯定会有一些收获!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南方人讲普通话!大家好,我是南方人小熊!今天带领大家了解颐和园的最后一个景点昆明湖景区!


昆明湖最初是一个天然湖泊,周围山中的玉泉、龙泉等众多泉流汇入湖中。乾隆皇帝兴建清漪园时,将昆明湖向东扩展,将西山一带的泉水全部汇入湖中,使面积和深度都增加了两倍。同时在湖中营造出五座岛屿,分别是知春岛、南湖岛、藻鉴堂、治镜阁和凤凰墩。



颐和园平面图


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东海里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岛,岛上长满了长生不老药,住着长寿快乐的神仙。昆明湖中的藻鉴堂象征着蓬莱,治镜阁象征着方丈,凤凰墩象征着瀛洲。清代魏源曾在《海淀杂诗》中用“昆明湖水与天连,汇尽西山万道泉;解释蓬莱仙岛近,何需海上遣楼船”来赞美昆明湖人间仙境般的美景。



治镜阁


当初乾隆皇帝将这片湖泊命名为“昆明湖”,是用了汉武帝在长安城开凿昆明池操练水军的典故。汉武帝曾派使团前往印度一带,在昆明国的滇池被阻,于是决定兴兵讨伐。为一举征服昆明国,便在京城长安西南挖掘了一个巨大的昆明池,以象征滇池,练习水战。乾隆皇帝借用此典故,标榜自己如同汉武帝一般是治理国家的明君和开疆拓土的英主。



颐和园昆明湖景区


昆明湖的西堤是仿杭州西湖的苏堤而建,西堤上共有六座造型别致的小桥,分别是界湖桥、豳(bin)风桥、玉带桥、镜桥、练桥和柳桥。


自北而南,第一座是界湖桥,因其位于昆明湖、西湖与后湖的分界处,故名“界湖桥”。



界湖桥


第二座是豳风桥。清漪园时期,此桥名为“桑苎桥”。光绪年间重建后,慈禧太后一是为了避她死去的丈夫咸丰皇帝奕詝的名讳,二是忌讳谐音“丧主”,故改名为“豳风桥”。其实新旧桥名都与农业有关,因桥西毗邻耕织图。“豳风”二字出自《诗经》中的《翻风·七月》,这篇诗歌描写的是西周时期翻地一带百姓农耕蚕桑的劳动场景,恰与豳风桥西面的耕织图中的水乡泽国、男耕女织的生产生活场面相吻合,以“豳风”为桥名有歌咏田园风光之意。



豳风桥


第三座是玉带桥,此桥为高拱形单孔桥,整座桥采用青白石和汉白玉两种石料精雕细刻而成,高高拱起的桥面恰似飘逸的玉带,故得此名,东西两侧的桥身上还镌刻着乾隆皇帝亲笔撰写的对联和“玉带桥”三字。玉带桥既是昆明湖的入水口,又是清代帝后乘画舫从清漪园前往静明园的必经水路,为了满足行船的要求,设计出了这种亮丽独特的桥姿。



玉带桥


第四座是镜桥,名称巧借唐代大诗人李白“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诗句中的意境。



镜桥


第五座是练桥,名称出自南朝诗人谢眺的诗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练是白色的丝织品,此处形容桥架在澄清如练的昆明湖水面上。



练桥


最后一座是柳桥,位于西堤六桥中的最南端,名称出自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柳桥晴有絮”,因西堤上遍植柳树,此桥掩映在柳浪之中,远远望去,总有柳絮在桥头纷飞的感觉。



柳桥


在练桥与柳桥之间的西堤宽阔处还建有景明楼,由一座主楼和两座配楼组成。景明楼的名称出自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名著《岳阳楼记》中“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之句,而建筑形式是按照元代画家赵孟的名画《荷亭纳凉图》中的画境创造的。1860年,景明楼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年间,因财力有限未能恢复。1993年,颐和园管理处在旧址上重新修建了景明楼。



景明楼主楼和两座配楼


东堤最南端的建筑是南如意门,绣漪桥位于南如意门内,连接了昆明湖与长河、东堤与西堤,素有“昆明湖第一桥”之称。清代帝后来颐和园时,经常从西直门外倚虹堂或乐善园上船,经长河从绣漪桥下进入昆明湖。为了满足行船的要求,将绣漪桥建成高拱形单孔桥,北京人习惯将其称为“罗锅桥”。



绣漪桥


东堤上立有两块昆仑石,其中一块立于绣漪桥北面的堤岸边,石碑四面镌刻着乾隆皇帝赞美长河两岸风光的御制诗。另一块立于铜牛北面的堤岸边,石碑四面同样镌刻着乾隆皇帝的御制诗,这些诗作是对昆明湖东岸自然环境和人文故事的说明。



颐和园昆仑山


东堤上的廓如亭是我国古代园林中现存最大的一座观景亭,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乾隆年间,廓如亭正好位于清漪园与畅春园的分界处,那时这一带没有园墙,站在廓如亭内既能四面观景,又能守护园林,视野十分开阔,故名“廓如亭”。因它是八面重檐攒尖顶式样,又俗称“八方亭”。



廓如亭


十七孔桥东连廓如亭,西接南湖岛,全长150米,宽8米,仿北京金代卢沟桥而建。桥的栏杆望柱上雕刻着544只形态各异的小狮子,数量远远超过卢沟桥。十七孔桥得名于桥洞数量,从两边向中间数,到正中一个桥洞都是第九孔,体现了“九”是阳数之极。



十七孔桥



十七孔桥上石狮子


廓如亭北面的堤岸边有一只铜牛,为镇水之物。为了阐述建造铜牛的用意,乾隆皇帝特意撰写了一篇四言铭文《金牛铭》,用篆字书体铸刻在铜牛背上。以铜牛镇水源于大禹治水的典故,传说大禹每治理完一处水患,便铸造一只铁牛沉入河底,希望河道永固,水不泛滥。自唐代开始,改用铜牛置于堤岸边的形式。



铜牛


二龙闸是东堤上的一座水闸,因有两道分水涵洞,故称“二龙闸”。乾隆年间,东堤修建完成的同时,为了防止昆明湖水对堤岸常年冲刷以及夏秋湖水汛涨后漫溢,在东堤上建造了这座泄水闸口。开闸放水时,既可调节园内水位高低,又可灌溉园外农田,还能为东边的畅春园补水。


文昌阁是东堤最北端的建筑,建在高约10米的方形城关之上,它是颐和园六座城关中最大的一座。清漪园时期,楼阁为三层,重建颐和园后,改为两层。阁内供奉铜铸文昌帝君坐像以及他的坐骑铜特。文昌阁与万寿山西侧的宿云檐城关东西相对,一供文昌帝君,一供关羽,左文右武,寓意大清江山文武辅弼。



文昌阁


耶律楚材祠位于文昌阁东北,耶律楚材的祠堂和墓穴均在这里。耶律楚材是契丹贵族的后裔,为元代第一名相,元初的政治、经济、法制等制度均出自他手,死后按其遗愿葬在瓮山泊东边。明代,因受民族矛盾的影响,耶律楚材的祠堂和墓穴遭到了严重破坏。乾隆皇帝建造清漪园时,为了不使耶律楚材的功绩淹没无传,便下令重修了祠堂、墓穴、翁仲等。



耶律楚材祠


昆明湖中共有五座岛屿,分别是知春岛、南湖岛、藻鉴堂、治镜阁和凤凰墩。其中知春岛位于文昌阁西北,由大小两座岛屿组成,知春亭建在大岛之上。清漪园时期,两岛四面环水。后来慈禧太后为了方便上岛游览,特意命建大小两桥,将两岛与东岸相连,并御笔题写“知春亭”匾额悬挂在知春亭檐下。亭名源于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惠崇春江晚景》诗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诗境,每年早春来临、湖冰消释时,这里总是颐和园中报春最早的地方,岛上桃红柳绿,春意盎然。



知春亭


南湖岛位于东堤西面的水域中,通过十七孔桥与东堤相连,是昆明湖中最大的一座岛屿。南湖岛的北面建有涵虚堂,原名“望蟾阁”,乾隆年间仿湖北武昌黄鹤楼建造。后因南湖岛基础连年缓慢下沉,对岛上最大建筑望蟾阁的稳固产生了威胁,嘉庆皇帝便下令将三层的望蟾阁改建为一层的涵虚堂。在“望蟾阁”和“涵虚堂”二者的名称创意中,都蕴含着水映天空、月色朦胧的优美意境。



涵虚堂


南湖岛上最久远的建筑是广润灵雨祠,俗称“龙王庙”,始建于明代。“广润”是宋真宗召封西海龙王的封号,而昆明湖在明代有“西湖”之称,故将龙王庙命名为“广润祠”。乾隆皇帝80岁高龄时,曾亲至广润祠在龙王前祭祀祈雨,结果当晚大雨湾沱。第二天,乾隆皇帝又一次驾临广润祠向龙王谢雨,并将名称改为“广润灵雨祠”。每年夏季,皇帝或亲自或遣官来此拈香行礼,祈求龙王及时普降甘雨润泽天下;香火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



广润灵雨祠


藻鉴堂位于西堤西南的湖泊中,古时选拔人才称为“藻鉴”,乾隆皇帝以“藻鉴堂”命名,寓意人才难得,自警要尊重人才、重用人才。


治镜阁位于昆明湖的西湖水域中,是一座圆形的水上城楼。清漪园时期,治镜阁的西面没有园墙,是一片水乡泽国,为防止附近的村民进入园内,守园的兵丁就站在治镜阁上嘹望。光绪年间,因无财力修复被英法联军用重炮轰毁的治镜阁,便将这里残留的材料拆作他用,从此治镜阁成了一座水中荒岛。



治镜阁纸模型


凤凰墩位于昆明湖最南端的水域中,仿江苏无锡运河中的黄埠墩而建。凤凰墩上原有一座三层的凤凰楼,楼顶上安装着一只长约3米的镀金铜凤凰,凤凰口中衔着一面风旗,腹内安装有可以转动的机关。每当起风时,凤凰随着风力大小在空中翩翩旋转,口中的风旗迎风招展,远远望去,就可知风力的大小和方向,设计之巧令人叹为观止。凤凰墩与南湖岛南北相望,凤凰楼与龙王庙阴阳相对,寓意“龙凤呈祥”。道光年间,国力日渐衰弱,园林修缮和殿内陈设难以为继,凤凰墩被拆除,铜凤凰也不知去向。



凤凰墩


好了各位,今天的内容就结束了,颐和园也全部介绍完了!后期还有其他著名景点介绍,希望关注我,多多评论,多多转发,谢谢!


以上就是小编给各位今天分享的内容,如果能帮到你我就很开心了,如果你是新手,看完一遍感觉迷迷糊糊的不是很懂,这也是正常的,可以多看几遍哈。希望新手朋友们看了能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让你学习更多的知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orcss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
下一篇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16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