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又和各位见面啦,这次我想和你们聊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心为你准备的干货,以及的内容,其实这篇内容对于新手来说还是比较重要的,因为涉及的也比较多,如果你认真看了肯定会有一些收获!
.jpg)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论断,它标志着我们党开启了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阶段。那么,这一重大命题是怎样提出来的呢?
1982年9月1日,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明确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可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重大命题是我们党艰辛探索、历经曲折才得出来的真知灼见。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在此过程中,我们党提出了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的思想,毛泽东于1956年4月就已提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问题。《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就是这一时期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尝试。

在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上,毛泽东更加明确指出:“我们必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并且同今后世界革命的具体实际,尽可能好一些地结合起来,从实践中一步一步地认识斗争的客观规律。”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这些有益探索,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奠定了思想基础。
然而,这些有益的探索没有坚持下来,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还是犯了脱离实际的错误。尽管毛泽东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有所觉悟,但我们还是没有摆脱它的影响。同时,由于“左”的错误思想盛行,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运用僵化教条,后来又爆发“文化大革命”,严重干扰冲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常进行。
对于这段历史教训,邓小平后来曾经总结认为:一是照搬苏联模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很多问题,我们虽然意识到了,但实践中并没有解决好。二是脱离中国国情,凭革命热情建设社会主义,例如“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所以,不管是照搬照抄外国经验,还是出于革命热情急于求成,但总归是脱离了中国的实际。
基于对过去错误的反思,邓小平在一次与外宾的谈话中指出:“我们这个国家还很落后。我们也有一些雄心壮志,看能不能在二十世纪末达到比较发展的水平。所谓比较发展的水平,比你们、比欧洲的许多国家来说,还是落后的。”在同国外的比较中,邓小平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发展比较落后的状况,并明确指出,我们所谓的大国只是人口多、地方大,但就经济发展水平来说还是一个小国。这种对于国情清醒辩证地认识,是制定我们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更是我们“走自己的道路”的思想基础。“走自己的道路”,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命题。

同时,在思想领域,邓小平对文革后期“两个凡是”的“左”倾错误思想进行了严厉批评和坚决抵制,领导和支持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强调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两个凡是”的错误;正确认识和评价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将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区别开来,破除了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思想束缚,突破了个人崇拜的界限;恢复了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实现了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党的工作重点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的重大转变,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 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合影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展开,我们逐渐走上了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逐步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开始实施,经济特区相继成立,所有制改革、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推开。由此,中国经济迸发出巨大活力。而且,我们的改革实践表明,这条道路不是西方式的现代化,而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现代化道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它不仅仅是历史的一个里程碑,而且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成为指引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